<![endif]–>

RESEARCHERS OF
THE RESEARCH CENTER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彭兆荣教授讲座回顾

2017年10月10日、11日,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彭兆荣教授在新校区小剧场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主题为“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研究与国家级项目申报”和“科研方法入门”的两场大型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此次活动由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创作科研处、研究生处共同举办,视觉中心副主任李敏敏、教务处处长王天祥、研究生处处长苏永刚、创作科研处处长潘召南到场参加。
10月10日晚的讲座由李敏敏副主任担任学术主持,简要介绍了彭兆荣教授在国家级项目申报方面取得的成就。彭兆荣教授作为国家/教育部重大/重点/一般课题的主持者与评审专家,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详细讲述了申报国家级项目原则与方法。他指出:(1)申报国家级项目的第一原则应为以国家利益为重,急国家之所急,将个人的研究兴趣点与国家重大/重要需求相结合;(2)申报者个人要拥有坚实的专业背景与知识,用平易之词讲深刻道理,不过多使用本专业名词。与此同时,在申报书撰写时应采用宏观、全局的视角来阐释论述选题,研究对象从可操作性来考虑应置于较小范围,但要避免课题立意的狭窄;(3)鼓励青年学者在学科交叉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4)要有摸得着的材料,即掌握有丰富的前期材料,如博士论文、实地调研的第一手资料等。
10月11日晚的讲座由研究生处苏永刚处长担任学术主持。彭兆荣教授以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主人公亲临现场、层层剥茧断案为引,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受益匪浅的演讲。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彭教授以人类学的研究为例提出:(1)研究者在材料的寻找和提取过程中应注重材料彻底的真实性,从图书馆、地方志、实物证据等多个途径搜集资料;(2)在文献资料的阅读与积累中,学会追根溯源,以词为线、以类为纲、破石推远,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3)在实地的田野调研中,应以符为事、以事为类、以类入理,即从小的符号、细节及问题入手,以小见大,最终找到民族的文化语法;(4)对于论文的撰写,应搭建工形、落地返走、层层推进,即先进行知识考古,对概念及研究对象历史的梳理,建立清晰的谱系,然后利用足够的材料阐述和支撑论点,注重文章叙述的的逻辑性,最后升华文章论点。
在两场讲座的尾声,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踊跃提问,彭教授均结合个人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详细解答。讲座现场气氛热烈,老师和同学们获益良多。